佛教与心理学
森田疗法的理论来源于日本禅宗,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,可汲取的营养更是非常之多。比如中医,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;儒释道三教,曾是古人调节身心的良方和处世之道。南怀瑾指出,儒家重社会(人际关系),道家重生理,佛教重心理。因此,把佛教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不妨是一条心理治疗的特色之路。
当下、顿悟
纠结与分裂的自我: 慧能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天才的领悟力,更在于他即刻决然割舍的勇气和行动力。从习惯的轨道上跳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太多的人厌恶现状,但一旦真正舍弃,却会患得患失、优柔寡断,结果一生都在悔恨、焦虑、抑郁中纠缠不已。而真正健康、成功的人,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能够做什么,然后,全神贯注地做自己所喜欢的,无论结果如何,都是一种欢喜。对他们而言,既无成功,也无失败,只是欢喜。
生命是一场不断自我完善的修行。
自由、无求
《六祖坛经》所确立的禅宗充满着自由的气息和游戏的喜乐。正如德国哲学家席勒所说:“只有是人的时候,他才游戏;只有当人游戏时,他才完全是人。”所以,不妨游戏,不妨疯癫。《六祖坛经》不认为一定要去深山、寺庙里去修行,而是鼓励人们在生活里修行。
放下、流动
《坛经》中提倡的“放下”,就是要忠于自己的内心,勇敢的表达出来并与自己和解,即刻放下所有的思想包袱。得不喜,失不忧。宠辱不惊,闲看庭前花开花落;去留无意,漫随天外云卷云舒。
神经症只是头脑中的幻象,只要看着它、感知它(观照)、接纳它,不要去抵抗、评判和分析,因为幻象只是暂时的,必将会消失。心理问题本质是压抑的投射,而把投射当成本源和真实,就是在虚幻中试图摆脱虚幻,而越陷越深。
自性、回归
一、无念
不是指什么心理活动也没有,而是不产生妄念,不执于境(妄念来源于对外境的有执),同时要有所念,要念自心真性。虽有念,但不执著于念,念念无住,流注不息。
二、无相
于相而离相,即入世而出世,正如莲花的品质,出污泥而不染,而不是远离污泥。
三、无住
指人的思维状态的连续性,无住于一相之念,念念流转不停歇。如果,一念有住就念念都住(就像强迫怀疑),念念系缚,称为断绝,而不能解脱。
四、定慧等学
禅不再只是禅定,而是般若空论;禅也不是思辨,而是在行住坐卧中体现出来的自信、洒脱、自由和超脱。
觉悟、成佛
偶像是人们心造的幻影,求神拜佛并不是佛保佑了你,而是你的心保佑了你。只要你觉悟了,你就是佛圣。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,你的心态决定你的命运,你的本性就是你心中的佛。
超然物外
我们都在日常琐事中被一天天消磨,应该从《坛经》中汲取智慧,能够从日常里返身而回,回到一直就在那里的天空、大地、无垠里,那么日常的琐事就无法再侵蚀我们的生命。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、轻如梦幻。也就是,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,一种从容淡定的风度,去观照万物,才能达到心理平衡。
版权所有: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 山西省职业病医院 晋ICP备16008008号
Copyright © The second people's Hospital of Shanxi , Occupational disease hospital of Shanxi